专访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 2025-11-05 14:34 陈之腾

2005 年1 月11 日,2004 年度“曙光计划”项目资助仪式在华师大举行。时任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时任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会长谢丽娟,时任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副会长王荣华等出席仪式。
编者按:30年前,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倡议并出资,联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起了“曙光计划”,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前行。
30年来,“曙光学者”砥砺奋进、锐意进取,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高水平原创性成果持续产出,高水平论文、国家级奖项频出,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并推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涌现出了两院院士17人,担任高校书记、校长或厅局级以上高层次管理干部者分别逾百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超过5100项。
“曙光计划”并非终点,而是起点。“曙光计划”不仅推动“曙光学者”在科研领域勇攀高峰,更逐步孕育与形成了“以人为本,追求卓越,服务国家,回报社会”的文化,以育青衿之志,擎教育科技人才之炬,激励优秀青年科研人才不断追求学术真谛,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社会福祉的深度融合。
本文摘自《上海教育》2025年第31期(总第1320期),通过“曙光”亲历者们一同回顾“曙光计划”30 年的光荣与梦想,聚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让今日之“曙光”共汇明日壮阔星河!

《上海教育》: 您认为“曙光 30 年”形成的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
王荣华:“曙光计划”30 年来始终贯彻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精神,基金会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同实施,精心打造,规范管理,在各高校和“曙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已成为基金会最具影响的助力高端人才成长的科研资助项目。“曙光学者”正成为高校中最具亮点的学者群之一,对高校的发展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曙光计划”的成功离不开各个组织的通力合作,在“曙光计划”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市教委、市教卫工作党委以及各大高校的大力支持。
另一方面,“曙光计划”的成功也在于其正确的功能定位:1994 年,为推动高校学科带头人建设,“曙光计划”正式启动。它打破了高校系统单一向政府申报科研项目的惯例,放开视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特别关注那些 40 岁以下处在成长初期、有潜力、有追求,但又缺乏资金支持的高校青年教师,走出了一条利用社会资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色之路。
同时,“曙光计划”致力于“让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走向卓越”,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胆创新高校科研基金资助的新途径。基金会始终关注的不仅在于出成果,更在于出人才。强调“给予不求回报”,走出了“以项目育人才,以人才优项目”双轮驱动的特色之路。坚持规范管理、精细服务,探索形成了精心选苗、科学育苗、文化润苗的优秀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对“曙光学者”除了给予项目经费资助,更要为他们成长提供个性化、全方位服务,为他们争取更高层次的人才计划和科研项目提供支持,为他们开展学术交流搭建平台,也为他们加强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和产学研结合创造条件。
《上海教育》: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您觉得“曙光”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王荣华: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大力推进教育强市的背景下,“曙光”如何持续发力,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由教育政府部门与发展基金会共同实施,更好地为青年科研人才成长助力?如何更加鲜明体现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时代要求?如何更好地探索构建跨系统、跨领域、跨主体的高效协同新格局,以一体化思维统筹谋划、以一体化举措系统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都是“曙光”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上海教育》:迈向新征程的“曙光”将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您对“曙光”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思考和期待?
王荣华:未来“曙光”会在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
完善联合管理机制——“双向发力”。进一步完善两个主体的联合管理机制,即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和市教委共同实施管理的机制。共同引导青年科研人员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成果,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承担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研项目;共同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完善“项目 + 人才”实施机制——“双轮驱动”。进一步完善“项目 + 人才”的实施框架,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全力促进青年科研人员走向卓越。以高水平项目集聚、培育、成就高层次人才,以高素质人才支撑、引领、孵化高质量项目,形成“项目吸引人才、人才赋能项目”的良性循环,筑牢人才根基。
完善项目规范管理与学者自主管理机制——“双轨运行”。进一步完善“项目规范管理与学者自主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一方面,按照修订的“曙光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做好曙光项目的立项、验收等工作,通过学术交流、专题培训、调研实践等为“曙光学者”提供支持服务。另一方面,按照界别或批次建立学者自主管理机制,设立召集人,由“曙光学者”自发进行交流分享、研讨学习,鼓励学者跨学科、跨领域开展学术活动,相互碰撞激发智慧的火花。
《上海教育》:“曙光”是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培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品牌项目,对基金会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愿景?
王荣华:人才和智力是国家和上海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上海高层次人才发展计划之一,“曙光计划”肩负着培养和造就更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希望“曙光计划”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助推器”和“反应堆”。探索多样化支持机制,探索更加灵活、有针对性的资助方式与机制,比如设立对基础研究、交叉研究、产学结合等专题支持项目,在现有基础上适时提高资助强度与覆盖面;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提供更丰富的支持方式,搭建与建立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全方位促进学者的学术交流,营造开放合作的学术生态;健全“曙光学者”支持系统,形成“以才育才”的服务支持网络,建立健全涵盖素质能力、专题学习教育等各种形式的研修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