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当前位置: 新闻发布

铸魂工程就是要解决失魂落魄的问题

——飞机起飞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与我会理事长王荣华谈教育 2019-09-29 12:47 吴晗怡

DSC_1552.png

编者按: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三十四号主席令,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授予42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在这次表彰中,于漪老师作为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获奖者,荣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据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将于9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分别授予“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9月28日上午,在于漪老师出发前往北京之际,我会理事长王荣华率基金会员工来到上海虹桥机场候机厅,为于漪老师送行,并致以诚挚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共同送行的还有市人社局的相关领导。在候机厅内,理事长王荣华与于漪老师进行了亲切而简短的交流。本报记者特将于漪老师此次出发前的谈话整理一二,以飨读者。

DSC_1511.jpeg

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于漪老师: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提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际上是承受很大压力的。

早在80年代、90年代初,我就提出中国的孩子要立民族精神之根、树爱国主义之魂。现在,我们的教材设计非常重视和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应的,也对教师提出了严峻考验。新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教师也是第一次接触,老师与学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譬如说,现在教材要求整本阅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但可能教师自己都没有读过,甚至不知道这本书。还记得1965年,我第一次上全市的公开课,教的是高中语文《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一课。这篇课文节选自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难度很大。我记得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上这堂公开课的。

我一直认为,语言文字不仅仅是技术工具,它更是为我们的“根”和“魂”服务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最指向人的,涉及到思维、情感、性格、价值等等,一定体现了人的思想、情感、性格,体现了人的价值、气质、人格。语言文字是人独有的,一定是为人服务的。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之根。

谈学科德育

于漪老师:如果教育不追求德性与智性的统一,就是残缺的教育形态。学科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课堂。大部分的孩子是在课堂接受教育,一天9-10节课,课堂是主渠道、主阵地。这个主渠道、主阵地一定不能丢。

学科本身是有德有育,具备内在的育人价值。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科本身的德育特点激发出来,把它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全方位育人,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加强教师的育德能力。

基础教育不是简单的教学生识字算数,而是为民族素质铸魂筑基,是“铸魂”工程。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育人,它不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我们的教课,是要带着理想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把理想情怀撒播到孩子心中,在孩子心中点亮一盏明灯,指明人生道路的前进方向。这是我们教育质量最最根本的关键。

谈教材是铸魂工程

于漪老师: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有一些共通之处,但教育的目标是绝对不同的。

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但历史课在它的基础教育里受到高度重视。有一套美国的语文教材几乎是按照它的历史来编撰的,把美国200余年不长的历程分为6个不同的主题时代,相对应地选择代表性文章。通览全书,整本《美国语文》教科书就是美国精神的体现,到处洋溢着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而我们以前的教材,或多或少,价值引领是相对不够的。

育人不能打迂回战,要坚守教材和课堂阵地。如果教材中没有范文正公的《岳阳楼记》,学生也就无从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如果教材没有把好核心素养、价值引领等重大问题,学生就会“失魂落魄”。

谈教育的生命线

于漪老师: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我说的教育质量,不是学生考了多少分,出了多少成绩。我说的教育质量,是我们培养的人的质量。而人的质量,必须按照我们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有中国心、中国情,世界眼光,要学习建设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本领。育人是第一位的,育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生命线。但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甚至不认这一点。眼中只有“分”没有“人”,只谈“育分”不谈“育人”。

而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

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核心价值。因此,我一辈子奉行的就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人是第一位的。做一名新中国的教师,应当德才兼备,一辈子锤炼立德树人的大基本功。把这件事做好了,我们的孩子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DSC_1525.jpeg

于漪简介

于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人民教育家”等称号。

于老师.JPG

返回上级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