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当前位置: 名师谈教育

《上海艺术教育发展报告2019》序

2020-05-20 14:17 admin

教育为立国之本。艺术教育陶怡情操、滋养精神、健全人格,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习近平同志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实为新时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中国步入伟大复兴的时代,更要认识到艺术教育是引领社会风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基础工程,是弘扬中国精神、中华美德、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路径。

在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发展,促进领域、行业、学科专业的跨越,推动历史、现实、未来的贯通,使得思想观念、物质形态、社会现实的关联紧密,技术、艺术、人文、哲学、宗教、法律等方方面面融合互补,艺术教育面对这一时代背景,如何更加有效地发展和落实,要求我们深入地思考、应对。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美以自然、德以匡正、文以载道”,则是艺术教育不变之底色、永恒之根基。

在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对于艺术教育和美育工作而言,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它把“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放到了更加高屋建瓴的位置。面对重物质、重实用、重技术等观念的冲击,面对社会趋向浮躁、功利,更加需要艺术和人文的视野,德性与审美的建构,才能胜任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人认为,从实用价值、专业技能而言,美育、艺术教育看不出有什么作用,但正如恩格斯谈论文艺复兴时所言,它“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种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正是艺术教育和美育所能提供的独有的功能。历史上任何一个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也并非都局限于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无不有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知识,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品性。钱学森先生和季羡林先生等一再强调,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我们的大学必须将科学和艺术相结合,其背后的原因也正如此。

因而,在艺术教育的新时代进行创新变革,“德为启始、美为取向”,把素养融于美德之中,将品性合于艺术之形,大力建构“新时代,大艺教”的发展主题,实乃“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落实之举。我们相信未来的艺术教育工作,必将以革故鼎新的理念、朝气勃发的姿态,不断融入新时代的教育发展之中。

这些年来,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上海在艺术教育工作上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比如在艺术教育的观念创新上、在艺术教育的整体布局上、在艺术教育的机制创新上、在艺术教育的平台建设上,等等。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艺术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这一现状尚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它离我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艺术教育面临如此发展良机,如何对已有的特色和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我们的瓶颈与不足,对今后的艺术教育工作提供更丰富、更有效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这需要学界、业界、政府相关部门一起来努力,做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分析。《上海艺术教育发展报告》即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同时,为推动艺术教育更好地发展,一个重要的路径是让专业的艺术教育智库参与进来。智库要为新时代发出理性先声,在艺术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在艺术教育工作上,要大力推动专业艺术教育智库的建设,让政府有关部门想得起、离不开、靠得住、信得过、用得上,同时依托专业的艺术教育智库,让它们在承担着战略研究、政策建议的同时,在艺术学科建设、艺术人才培养、艺术趣味引导等领域的也发挥重要作用。在推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艺术教育工作中,在新时代的艺术教育创新中,需要听到艺术教育智库的声音、看到它们的力量。因此,搭建艺术教育决策咨询平台,努力形成一系列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教育智库成果、推动艺术教育智库发展,这也是上海艺术教育发展报告应该努力的方向。


十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

王荣华











返回上级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