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当前位置: 名师谈教育

理事长王荣华在“真理之甘·信仰之源——纪念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 中文全译本100周年主题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2020-06-17 16:02 admin

DSC_0233.jpeg

今天是5月27日,是上海解放71周年纪念日,也是复旦115周年校庆日。5月27日之所以成为复旦校庆日,与陈望道老校长有关。

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传统

复旦大学的前身是1903年创办的震旦学院,它是一所教会学校。当时中国师生因为反对殖民文化,反对天主教耶稣会干涉校政,反对学院排斥中文、使用外国教材和外语教学的做法,在抗议无效的情况下,一部分师生激愤难平,决定脱离震旦,于1905年成立了复旦公学。“复旦”二字,取自《尚书大传》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亦有“恢复震旦,复兴中华”的寓意。

新中国解放后,关于复旦的校庆日定哪一天,学校内部也有讨论。当时有很多建议,诸如是不是从建校源头那天算起,或者从另起炉灶算起,莫衷一是。最后是陈望道老校长一锤定音。望道老说:上海5月27号解放,复旦由此也获得了新生,所以校庆就定在5月27号。

望道老当复旦大学校长时,还有个规定,复旦校门不得镀金、不得做成金字招牌。他说,学校是学校,不是学店,不能像商店一样搞个金字招牌。这个规定也传承了下来。大家如果仔细留意,会发现“复旦大学”这四个字从来没有用过金字,而这个源头就在陈望道。

民间和报界对复旦在全国的位置有一个排名。我受中宣部和教育部委托,全国走访了十几所高校,有985,有211,也有一些师范大学。无论哪所高校,大家都会关注学校的具体方位在何处。复旦在全国是老三老四,在上海恐怕数一数二。上海有六七十所高校,但是以5月27号作为校庆日的,唯此一家。一路走来,复旦大学的发展始终与新中国、新上海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它有着光荣的历史,有着骄傲的历史,有着高贵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情操。

而讲到家国情怀、爱国主义,复旦大学谢希德校长就是其中的表率。谢先生曾在不同的年代,被问过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从美国回到中国?”她也在不同的年代回答过同一句话:“我是一个中国人”。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八十年代,谢希德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提问者、不同的动机下,她都是同样的回答:“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为中国服务是我的天职”。

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

复旦大学除了爱国主义传统,它还有着崇尚真理、追求真理、与真理同行的精神风骨和情怀担当。而其中的代表,就是陈望道老校长。遥想望道老首译《共产党宣言》,正值思想激荡,各种观点、各种主义纷纷登场进行较量之际。望道老学习、传播真理,在义乌的小柴房中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如黑夜中燃起一支火炬,它点燃、教育、影响了一批中国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革命家,也影响、教育了无数青年先进分子投身革命,从民族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带领人民大众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时至今日,我们如何评价《共产党宣言》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可以讲两句话。第一句:它为世界第一大党,即有着90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事实证明,理论错误将导致思想混乱,而思想混乱一定导致行为的失败、失范或失序。思想理论的重要性无需赘述,它不像技术或器具,一旦掌握就一定领先。

第二句:《共产党宣言》科学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早的两本《共产党宣言》中有一个是错版。如何看待这个错版,我认为要区分历史的真实、趋势的真实和细节的真实。我们学历史,尤其是今天学四史,要看到大的、总的趋势,而不是迷失在具体的细节之中,以细节否定整体,以具体否定趋势,最终堕入历史虚无之中。

人类社会有三种力量是最伟大的,它是无限的,它是无敌的,也是无穷的。第一位是真理的力量。当然还有榜样的力量、制度的力量。老一辈革命家诸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他们在传记、回忆中都曾表示,自己是在读了《共产党宣言》后走上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同志就讲得非常坦率,他说马列书我读过几本,《共产党宣言》对我影响是最大的。

最近我也看了一些资料,与在座各位分享。习近平同志在高层领导干部会议上讲了一段话,他说当我们的同志碰到困难,甚至碰到严重困难时,会产生一些困惑、迷茫,甚至精神不振、畏缩不前。怎么办?总书记说,建议大家静下心来,去读几遍《共产党宣言》,这会让我们头脑清醒,会有信心,会有定力。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这是对世界格局和中国方位做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判断。高等院校包括档案馆是社会的公器,更是国之重器,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亦是支撑国家崛起的必要条件。大局下思考、大势下行动,我们重任在肩,士不可以不弘毅。

我们也看到,在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阻击战中,中国全面动员、全力以赴,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两手抓。而通过相关报道,我们也了解到有些国家采取所谓的群体免疫策略,但至今都难以看到感染人数的拐点。这一次国内外疫情防控结果的巨大差异,大家亦是有目共睹。

昨天,一位长期驻外、我非常尊敬的老大使转发了一篇微信文章给我。内容主要讲了日本媒体对于此次中国防控新冠疫情所作的评论。文章说,中国借武汉紧急动员体制,向世界展示出几乎与美国并肩的战争动员能力。空运,是日本的4倍;铁路运输,是日本的90倍。一周之内增设上千病床,建设数个高等级战时医院,人员和物资的快速集中,数千万人瞬间转移管制,无一不是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已非一个可以作为战争对手的国家,从而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这位老大使说,他第一次看到日本用这种眼光看待中国,他把中国的这一次抗疫等同于大型战争的全国总动员。他说与我共享,我也与在座各位分享。而我想说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助力“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工程”

最后,非常荣幸母校邀请我参加此次展览。我算是40后的校友,是个过时人物,连过渡都称不上。还记得我58岁到上海社科院当院长,汪道涵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过时人物,你是过渡人物。”他虽然讲我是过渡人物,却又送了8个字给我:“心存天地、志存高远”。

今天复旦大学邀请我参加如此重要的活动,我想无非两个原因。一个就是我比较“听话”。我说过母校有号召,我作为学生有行动。人生到我这般年龄,有三个情结会越来越强烈,一个是家乡情结,广义上讲就是家国情怀;一个是父母情结,实际就是一种养育之恩、反哺之情;还有一个就是母校情结,就是培育之恩、教育之恩。

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我对母校出过力。之前在陈望道旧居的修缮展陈上我出过力,未来恐怕还要我继续出力。虽然我头上没了“乌纱帽”,但还有一顶“草帽”,目前还担任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理事长,算是从事教育公益事业的一名志愿者。

回想起2018年5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参与支持了陈望道旧居的修缮和《宣言》展示馆的建设,我们非常支持复旦大学党委实施“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工程”。展馆在校领导、在师生员工、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下,成为了上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成为上海四史教育的重要场馆。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就复旦大学依托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讲好陈望道老校长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故事,给予高度肯定,并且嘱托学校用“真理的味道”激励师生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总书记的讲话非常重要,对复旦大学也寄予了厚望。

IMG_2605(20200527-121812).JPG

今天,复旦大学与上海档案馆共同主办的“真理之甘、信仰之源——纪念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一百周年展”在上海的地标外滩开幕,可谓适得其时,适得其地。收到活动邀请函,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三十多年前,在复旦工作期间,曾多次在国福路51号、陈望道老校长的寓所召开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学校的党务和校务;之后在市政协工作期间,我分管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过《陈望道画传》一书,今天这本书新编再版首发;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参与展示馆建设项目期间,我多次前往修缮工地,还邀请了著名油画家、上师大美术学院院长俞晓夫创作了《真理的味道》赠予展示馆。

整个过程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专程上门邀请俞晓夫创作了《真理的味道》。还记得创作期间,我们多次与画家讨论。俞晓夫为了这幅画的创作,亲自跑到义乌采风,参观柴房,采访乡人,还找到了陈望道的远房亲戚。为了创作,俞晓夫读了好几遍《共产党宣言》,看了诸多马列书籍,把所有能找到的关于陈望道的传记故事都拿来学习,还特地重温了习总书记关于“真理的味道”的讲话。所以最后,他在众多题材中选定了《真理的味道》。俞晓夫曾对我说,画画其实是画思想、画文化、画境界。今天这幅画第一次走出学校参加展览,与全市乃至全国、全世界观众见面,我们与有荣焉。

传承《宣言》精神,加强“四史”学习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而陈望道作为党的创始人和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不仅属于复旦、属于上海、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我们欣喜地看到,新时代年轻人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宣传望道精神和《宣言》精神,学思践悟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今天我们来纪念望道老翻译《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100周年,就是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感悟真理的力量,把《共产党宣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去,就是要牢记总书记对上海、对复旦的嘱托,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复旦更要用好红色资源,在四史的基础上,加上校史教育,也就是4+1,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加上复旦校史。

历史真相是客观存在,我们可以不断地接近,却无法完全知晓。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志存高远,建功立业。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复旦不会缺席,不能缺席,也不允许缺席。我们复旦人同样如此。我们要向老一辈学习,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向前、向上!谢谢各位!

IMG_2617(20200527-144801).JPG

返回上级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