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当前位置: 名师谈教育

学会感恩,更好弘扬叔蘋精神

理事长王荣华在叔蘋奖学金第93-94期颁奖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2023-01-16 11:17 王荣华

编者按:2022年12月10日,上海叔蘋奖学金第93-94期颁奖大会以网络视频方式召开。我会与叔蘋奖学金渊源深厚,对奖学金事业亦是予以大力支持。理事长王荣华已是第11次参加颁奖大会。他以视频方式做了重要讲话。从三尺讲台一生情的人民教育家于漪到用艺术点亮希望的人民音乐家曹鹏,以及扎根敦煌六十年的“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他热情分享了三位老人的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以及倾其一生奉献崇高事业的大爱精神。对于得奖同学,他既表示了祝贺,也提出了希望。他希望同学们感恩父母,感恩恩师,感恩社会,感恩时代,他亦期待叔蘋同学能够与时代同向,与善同行,为叔蘋事业增光添彩,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本报记者特将此次讲话摘要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640.png

叔蘋同学会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叔蘋奖学金第93-94期颁奖大会。

三位老人的故事

最近我们在为两位老人编写人物正传。一位是94岁的人民教育家于漪。“三尺讲台一生情”的于漪老师把大爱献给了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和学生。我觉得她心里是一团火。她是火种,火种在,火就不会灭;她还是火把、火炬,她说学生只有一个青春,我们不能耽误学生;她还是一团火焰,能够照亮瑰丽的天空,她的教育教学思想影响着教育界乃至全社会。

还有一位是97岁的人民音乐家曹鹏。曹鹏17岁参加革命,投奔新四军。后来,他受组织委派,赴莫斯科留学,学习音乐和指挥。回国后,他执棒指挥国内的一些著名乐团。他在做指挥家的同时,还倾注了大量时间精力,从事交响乐的普及工作。60年前,当我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曹鹏就带着一个大乐团到我们学校来讲解什么是交响乐。最近10多年,曹鹏老先生把音乐作为工具、作为“武器”,开展慈善工作,用音乐来开启自闭症儿童的心灵,帮助他们早日实现生活自理,最终恢复正常生活。他积极寻找音乐治疗自闭症的有关方法,埋头在这个领域十余年,打开了无数“星星孩子”的心灵之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每每参加他举办的“星星孩子”音乐会,都为之动容,都情不自禁地为曹老和孩子们加油、鼓劲、喝彩。我也欣喜地得知,叔蘋同学会和曹鹏公益基金会开展了相关合作,这是好事。德不孤、必有邻。我们在公益道路上是不谋而言、一拍即合,是“同路人”。  

而在《于漪传》《曹鹏传》的编撰过程中,我常常也有不能自已的时刻。两位老人一位是教育家、一位是音乐家,身份不同、职业不同,但共通的是高尚人格、奉献精神和大爱之心。而我也主要是被他们的人格力量所感动,被他们这种对人生、对事业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他们身上蕴含着一种大爱精神,我感知、感受、感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感动。他们做事、为人体现了崇高、纯洁、伟大的人格力量。我想和叔蘋获奖的同学们说,做事要知势、懂势、用势,顺势而为;做人则不可势利,必须讲人格、讲气节、讲底线。这两位老人的人生观、事业观,乃至爱情观和生死观,都鲜明阐释了这些词汇的内涵。 

今天我想特别讲一讲这两位老人的爱情观。曹鹏17岁参加新四军,夫人夏惠玲14岁参加新四军。夫妻俩一个姓曹,一个姓夏,两个女儿就一个叫曹小夏,一个叫夏小曹。参加革命事业几十载,他们是风雨同舟,携手相伴。曹鹏在前台指挥,他的爱人总是默默坐在台下,倾听观众的声音,把观众的意见反馈给曹鹏。如今,曹老一家三代都在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特别是献身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工作。自闭症小朋友发自肺腑地说,曹爷爷,我们愿您活到一百二十岁。曹老的成就有他夫人的一份功劳。 

于漪老师1952年结婚,她的丈夫黄世晔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解放前就参加革命工作,曾经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副系主任,从事中国古代史和拉丁美洲史研究。这两位老人相濡以沫,感情深厚,互相扶持。特别是在文革期间,那段风雨如晦的日子,黄世晔被关进了学习班,于漪老师也被批斗。当时,于漪老师被要求交代丈夫黄世晔的“罪行”,她是这么回答的:“黄世晔是正人君子,从来不说一句假话,在家里也是如此。如果他有什么问题,我和他一起坐牢。”这就是患难见真情。看轻了生死,练就一份坦然自得的心境。所以于漪说,此生有幸,能够培养学生,启发人的生命自觉。  

时间关系,于老师和曹指挥的故事我就不细讲了。我们教育发展基金会正在编写《于漪传》和《曹鹏传》,等到出版了,送同学们一本,大家可以详细阅读。  

今天我还想讲讲另一位,国家荣誉称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敦煌女儿”、上海女儿樊锦诗。她是上海姑娘,从上海考到北大,实习到敦煌。她调侃自己是“得奖专业户”, 荣获 “改革先锋”“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等等称号,她用近六十年扎根敦煌的经历、奋斗和思考,将“敦煌精神”概括成十六个字: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我听后对樊院长说,您是心归敦煌,情在敦煌,大爱在敦煌。樊院长点点头,说缺了这些精神,就无法留在敦煌。  

我们叔蘋精神是“得诸社会、还诸社会”,这与樊锦诗的精神是相通的。樊院长出生羸弱,多病但命大。樊院长说,我感谢父母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人生要想开,要知足,要感恩。不要不想吃亏,只想着有权、有利、有钱,有机会我们应该多想想为社会多做贡献。她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19年,樊院长荣获“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奖金2000万港元。这么一大笔钱,她不留给自己,也不留给儿孙,直接一半捐给了培养自己的母校北京大学,一半捐给了自己的工作单位敦煌研究所,为留在敦煌的工作人员提高一些待遇。 

她讲话朴实、风趣,也最忌人拔高、讲些空话。有人问她“数字敦煌”是怎么搞出来的。她笑说是“狗急跳墙”跳出来的。因为来参观莫高窟的游客越来越多,而人流带来的热量对于彩塑和壁画是具有破坏性的。为了平衡敦煌保护与开发开放之间的矛盾,樊院长迅速制定出一套全面的旅游管理措施,同时,利用文理交融、学科交叉,推出了“数字敦煌”。数码化不仅避免了敦煌莫高窟因为过度旅游开发而受到的破坏,更令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到了莫高窟震撼的艺术。  

最近,她还在撰写关于敦煌考古方面的学术著作,拟推出敦煌一百卷。有人问她,你第一卷出版花了多长时间?她说二十年。第二卷出版花了多长时间?她说十年。那人就说,这恐怕离一百卷的目标还有些遥远。樊院长说,我开了头,后面就会快起来。我是看不到一百卷出版了,但既然开了这个头,这个工程就会延续下去,这是我的价值所在。

叔蘋的新发展

讲了三位老人,我再讲讲两句话。第一句是祝贺的话。我代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向获奖同学表示热烈祝贺,向颁奖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非常高兴,叔蘋奖学金又有新的进展和新的成绩。今年叔蘋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设了一个奖,名字叫“东南之友”叔蘋建筑奖学金。去年底第一期叔蘋蓝丝带奖颁发,今年还发了第二期,这是叔蘋与上海曹鹏音乐中心合作的项目,主要用来鼓励曹鹏音乐中心关于孩子自闭症治疗的事业,我觉得非常好。我还听说上海叔蘋同学会在家麒主席、伟诚副主席的大力支持下,有了新的办公室,叔蘋的发展是可喜可贺的。

叔蘋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第二句话是一些寄语,每次我都会讲一些,有老生常谈也有新的变化。  

第一,我们要形成感恩文化,要懂得感恩,而且要领会感恩文化的含义。家麒先生每次参会,他总会讲一句要感恩。他说:“感谢前辈的奋斗和刻苦努力贡献,我们才有今天世纪的国泰民安和一个富强的中国。”这也是一个老人的肺腑之言。 

第二,我还想讲讲感恩和回报。也就是“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叔蘋精神。她既在明天,也在今天。很多叔蘋同学曾经得到帮助,后来事业有成,他们就会自然地回馈社会。这就是我说的“在明天”。但其实“在今天”也可以做不少事情。感恩既在人的一生中,也在脚下。有位叔蘋同学讲到,她学的是京剧。说实话京剧在今天是式微的,虽是国粹,但观众少,也不像流行歌曲那样能够圈钱赚流量。学京剧是真的台下十年功、台上几分钟!但是她为了理想,为了国粹的弘扬,她说她会努力。这就是在实践叔蘋精神。 

我还看到暑期采访中有文章讲到同学学医的经历。我是教育战线出来的,深知学医的艰苦。很多医生家长甚至都跟自己孩子说,你不要再从事我这一行了。即便如此,仍然还有很多同学觉得学医是光荣的,救死扶伤是伟大的事业。这个时候就是叔蘋“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精神在激励着他们,让他们时时刻刻想着感恩,想着回报。 

所以我经常讲一句话,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不懂得感恩也是一个人最不可原谅的缺点。因为这样的人心中不会有祖国、不会有人民、不会有真正的亲人,他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所以我们讲“得诸社会,还诸社会”,就是要唤醒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就是要懂得感恩,感恩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感恩培养我们的母校老师,也感恩我们这个时代,感恩我们的祖国。  

获得叔蘋奖的同学,我想是此生有幸的。她既是身份也是责任。同学们得了奖,就是叔蘋人了。大家有一份亲近感,这是一种身份认同。同时她也是一份责任,是我们魂牵梦绕、注定伴随一生的两个字——叔蘋。

与时代同向  

党的二十大刚开过,习总书记有一个深情的期望,希望青年立志要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我们正遇到百年未有的大变化,不容讳言,经济下行的压力、疫情叠加的影响、俄乌冲突带来的人道主义危机、能源粮食危机、地缘政治危机、中美关系的紧张关系等等,我们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前所未有,这就更加考验我们,更要有胆识、智慧和勇气,更要弘扬和践行“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叔蘋精神。希望叔蘋同学能够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饱含家国情怀。我们大家一起,与时代同向,与善同行,一起为叔蘋增光添彩!


返回上级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