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金校长、黎会长,各位母校领导、校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齐聚母校,共同庆祝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校友会,向各位校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校友会工作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自1905年建校以来,复旦大学走过了119年的光辉历程;明年,我们即将迎来母校120周年校庆。一代又一代的复旦人,秉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弘扬“团结、服务、牺牲”的精神,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争当排头兵、先行者,作出了卓越贡献。
四十年前,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正式成立,旨在发挥桥梁、纽带、平台作用,“服务校友、服务母校、服务社会”,构建校友与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校友与社会之间协同发展共同体。四十年来,校友会始终秉持这一宗旨,为校友们提供丰富的活动、广泛的资源和周到的服务,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助困帮扶、智库建设、校园文化、创新创业、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助力母校高质量发展、“第一个复旦”建设。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既是对漫漫来时路的回望,也是对浩浩未来路的展望。都说“四十不惑”,何为不惑?何以不惑?在接过校友会四十周年致辞这项光荣任务后,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想,答案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千帆过尽,初心不改,这就是不惑。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做到这一点,就能不惑。我们清除杂音,排除噪音,保持定力,我们的前路就不会迷茫,我们的事业就会永远向上。
“继承发扬母校的优良传统,弘扬复旦精神”——校友会的“初心”鲜明地写在《章程》中,也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复旦人的记忆中。我在复旦学习、工作,生活了17年,在复旦成长、成家。母校复旦给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染上了向真、向上、向善、向美的底色,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人生中最基本的爱:爱祖国、爱民族、爱集体、爱学习、爱思考、爱学生。我始终记得陈望道老校长不办学店、不做金字招牌的叮嘱,记得谢希德校长在50年代、60年代、80年代“为什么回中国”“因为我是中国人”的三问三答,记得苏步青校长的“青蓝效应”。还记得林克同志的话:“人的姓名只是个符号,只是供人辨识的。共产党员只追求真理,不追求名利。”所以,“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就体现在像林克、苏步青、谢希德、陈望道这些可贵的复旦人身上。他们织就了复旦精神谱系,是我们一辈子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在座的各位校友肯定和我有同样的感悟:是母校老师给我们知识、力量,教我们怎样做人。从母校走出,母校是我们事业出发的起点,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所以我们不忘感恩,铭记奉献。我也常常以此告诫、勉励自己:母校有号召,学生有行动,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笃行四十载、卓越向未来!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传承、弘扬好复旦精神,进一步服务好校友、服务好母校、服务好社会,加强校友与母校的联系,促进校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校友特别是青年校友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更多支持,促进校友事业、母校事业与强国伟业齐发展、共进步。
明年,我们将迎来复旦大学的120周年校庆,这是母校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在复旦大学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加速迈进、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不懈奋斗之际,更需要校友们的力量。值此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我们积极响应母校号召,策划“首届科技文化节”项目,以文化为载体,以育人为目标,凝聚校友力量,助力复旦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我们期待通过这个项目,将“高科技”主题学术论坛和高雅艺术文化带入校园,联手打造“文化校历”特色名片。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各位校友的出席。祝本次四十周年活动以及首届科技文化节圆满成功!祝各位安康幸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