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出资支持第二轮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共计资助1000余万元。累计评选“突出贡献奖”9人,“教学名师”32人,中青年拔尖人才50人,国情市情调研项目73个,编著22本。项目以整体性和实践性为导向,以“出成果、出人才、建团队”为目标,从“老马”“名马”“青马”三位一体的角度,充分发挥了老中青学者“传帮带”的作用,培养了一批上海马学科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对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马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是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不仅学位点的数量在过去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而且在质量上也有显著提升。在2022年公布的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上海首批5家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部进入A类行列。
二是从学科人才专业发展来看,复旦大学高国希、上海交通大学杜玉华,上海大学孙伟平、上海海事大学张峰等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长江学者、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等国家级人才称号;华东师范大学宋进、上海交通大学杜玉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二期拔尖人才项目资助人员中14人晋升为高级职称。
三是从学科实践开展来看,第二期项目开展期间受一定条件限制和影响,主要在上海、浙江、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调研,涵盖政治、经济、人文、生态等多个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形成调研报告73篇。
四是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来看,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相关专家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指委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
五是从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队伍来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刘志欣、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王妍成为学校宣传部部长,上海海事大学张峰等成长为马克主义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张新宁、同济大学刘勇、华东政法大学严宇鸣等成长为马克主义学院副院长;许晓芳成为普陀区教育学院院长、徐志华成长为崇明区教育学院副院长,还有一大批受资助青年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等职。
六是做好深度宣传报道,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对“支持计划”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9位“突出贡献”获得者进行了深度宣传。澎湃新闻网为9位老教授摄制了“笃志于行,春风化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突出贡献奖巡礼”专题片,在颁奖仪式上播放,并连日在澎湃新闻网和APP客户端推送每位老教授的采访视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七是“教学名师”的评选和3年成果情况。“教学名师”主要是长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教学一线工作,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深厚,治学严谨,师德高尚,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教师。3年共评选32名,在全市树立了榜样标杆,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教学的排头兵。
总体分布上,“教学名师”分布在12所公办高校、1所民办高校、3所中小学以及教师教育学院、市委党校、社科院。
八是在获得国家级和上海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方面,1人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人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人2次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5次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奖项类别分布如下:在承担国家级和上海市级科研项目方面,承担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7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41项。“教学名师”科研成果斐然,获各级哲社优秀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九是“中青年拔尖人才”的评选和3年发展情况。“中青年拔尖人才”都是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和学术后劲、潜心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研究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在高校的教师均从事思政教学,科研机构人员也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讲。
在结项验收中,共有40人如期通过结项验收,8人延期,2人暂停资助。目前,“中青年拔尖人才”队伍已成为上海马学科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
在职务职称方面,3年来,13人由副高晋升为正高,1人由讲师晋升为副高。10人职务职级有提升,其中3人被任命为高校院系负责人,2人晋升为处级干部,5人被任命为中学副校长、区教育学院院长(副院长)。
在学术成果方面,3年来,拔尖人才独撰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文章224篇(不完全统计)且大部分为C刊及以上刊物,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核心刊物,其中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转载15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主流报刊媒体刊发文章84篇;以独立或第一著作者出版著作30部;承担国家、省部级以上课题33个,主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以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委托项目、国家高端智库项目、国家文化英才项目上海哲社基金项目等21项。
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刊物专项资助实施情况。在教育基金会大力支持下,5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刊物不断提升办刊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严把政治关,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5本期刊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导向,聚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严把选稿用稿的政治关、质量关,近年来均没有发生任何意识形态导向上的问题。
坚守学术本位,服务学科发展。《思想理论教育》通过重点栏目专题化、专题栏目综合化,及时反映理论与实践发展动态,引导学术研究发展方向。2023年,《思想理论教育》再次入选CSSCI(2023-2024)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进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转载量、高转载率、高转载指数期刊名录。《学术月刊》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致力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整体性构建,致力于当代中国哲学科会科学学术的繁荣进步。举办“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与《光明日报》理论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合作举办“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探索与争鸣》召开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选题咨询会,为全面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新时代社科发展创新,真正做到选好题、选准题,不负使命,立足学术前沿、反映学术潮流。编辑部在党的二十大闭幕后第一时间举办线上、线下两场选题咨询会。刊发学习和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圆桌笔谈,全面学习和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现实价值。编辑部于2022年11月20日启动主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的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2022年11月21日,《探索与争鸣》承办首届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聚焦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研究结合社会热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在2018年较早开设“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年度专栏,新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研究”栏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专栏通过中宣部2018年度验收,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常规资助重点杂志。《东方学刊》在本刊发表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明型国家、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专题文章或重要论文。多个专题引发学界关注,特别是专题“文明型国家”,在国内外的学术界和媒体界引起热议。参与主办了两次思想者论坛,分别是“中共二十大:新时代中国道路及其世界文明意义”,以及思想者论坛·2022“全球政治中的文明型国家”高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