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仪式!作为校友和基金会理事长,我也作个发言。若有不妥,请各位校友、领导指正。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的既是叶克平教育基金设立仪式,又是高质量的教育改革研讨会,更是叶克平老校长崇高精神的一次缅怀和弘扬。各位校友的发言就是上中风采的体现,今天仿佛时空穿越,又置身上中的大礼堂,这也是叶校长教育思想的硕果展示。他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成功的教育实践,有助于我们今天增强教育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收获最大的当属高德毅副书记和冯志刚校长。
昨天,叶校长女儿告诉我,她父亲临终时专门嘱咐,他只有一个头衔即“上海中学校长”。
是的,今天我们相聚,怀着一颗敬佩之心出席这位头上没有炫目光环、没有显赫高位、也没有很高荣誉的“革命人”与“教书匠”所创立的教育基金仪式。再次向这位从不随风摇摆、一辈子忠诚于教育事业、一辈子挚爱他的学生和子女的老校长致敬!
昨天,我们看《缅怀叶校长》的短片,教育电视台一位年轻制作者动情地说:“片子做到下半段,我被深深感动了”。叶克平校长从事教育工作六十多年,当了三十多年上中校长,培养了成千上万优秀学生。国家副主席、校友李源潮在叶校长逝世十多年后重返母校时,感慨、挚诚地说:“象我这样的校友,我们都公认是叶校长培养出来的”。《缅怀叶校长》短片片头画面是高山大海、青松翠柏,叶校长配得!
我们这个民族是懂得感恩的民族。走出上中校园的同学,无论地位高低、事业成就大小,都不会忘记培养我们成长的母校和老师。
我想借此机会,简单介绍一下设立叶克平教育基金的缘起和初衷。
2000年在叶克平校长病重之时,我因为当时担任市教卫党委书记,四月曾随市委分管书记前去医院探望德高望重的叶校长。他在病榻上表达了想把毕生积蓄十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上海中学用作奖学金的愿望,并将此事郑重告诉我。我当时就理解,这是病重中老校长的嘱托,我不敢耽搁,立即与唐校长商定有关事项。同年五月,在老图书馆“上海中学叶克平奖学金”设立。三个月后,叶校长驾鹤西去,享年88岁。时隔两年,他的八个子女在叶校长夫人毛诗同志(上海小学校长)逝世后,遵从母亲心愿再行捐赠10万元,毛校长所捐资金使“叶克平奖学金”数额增加到20万元。2012年,叶校长的子女们在父亲百年诞辰之际再次捐赠,使该项奖学金捐赠额达到了100万元人民币。这个钱是最干净的。当初叶校长捐出的十万元在我心目中与百万、千万等值。奖学金设立仪式重在精神传承,要请老教师、青年教师、受助青年学生一起参加。“叶克平奖学金”以最快速度设立了,至今已奖励了15届极优秀的学生。
我是三年前开始担任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的。平时,听到不少上中校友都表达了对母校发展的关心,并希望能为母校出力。我们在与上中老师、叶校长子女们的交流中,形成了一个共识:捐赠资金仍然用于支持上中发展不变,同时,依托我们市一级公募教育基金会的优势,对捐赠资金,由基金会保值增值7%-8%,这样可以增加基金总量,扩大奖学金受益面,帮助和激励更多资优、创新人才的成长。对于捐赠者来说,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媒体宣传,也更有利于倡导和弘扬捐资助教、育人兴邦的良好道德风尚。在上海中学冯校长的支持下,一致同意将原“上海中学叶克平奖学金”转为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专项基金,并决定11月8日正式设立“叶克平教育基金”。一句话,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按老校长遗愿,更好地为上中服务,加大资助奖励更多更好的学生的力度。
对我们基金会来说,这既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基金会不但 “聚财”,还要“汇智”,更要“促善”、“育人”,设立这一专项教育基金,完全符合宗旨。
在筹备教育基金的过程中,也是我“悟道”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感动、感恩和感悟的过程。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曾经的上海教育第一责任人,政界、学界、业界的流浪汉、也是上中的校友,我一直思考两个问题:一、为什么爱上中(并且随年龄增长,此情仍有增无减)?二、基金设立后,怎样做得更好(如何做到特色鲜明、成效倍增)?
一、关于为何爱上中,这需要解读上中的密码。上中有凝聚力,大家称之为 “魅力上中”,我们都有母校情结。
因为上中启蒙、教育我们一辈子认认真真、好好做人做事。上中校友中,有作为、有成就的多,搞腐败的少。
还因为上中有一个懂教育的好校长,有感人至深、令人难忘的师生关系。
很多人的共识是:上中以学生(毕业生)扬名。朱开轩同志对中外记者的回答中说,是高中奠定世界观,不是大学。今年七月,李源潮同志提到的“三最”(最敬重叶克平老校长、上中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最创新、对叶校长的印象最深刻),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比较而得出的。而朱开轩与唐秀颖(部长与他的中学老师)的故事,堪称“最美师生关系”。
二、关于今后基金会怎样使叶克平基金特点鲜明、成效倍增,请大家提些建议。
我认为,支持、服务上中,钱很重要,但绝不是光有钱就行。传承、弘扬叶校长的精神更重要、更紧迫。通过看材料、想问题,我有这样一个表述:三三得九、九九归一。所谓三三得九:从接力棒角度看,捐赠者叶家,从叶校长到毛校长再到八位子女,传了三棒;使用者、受赠者上中,则经历了叶校长到唐校长再到冯校长三任校长,也是三棒;再从运作者——基金会来看,从谢丽娟到我王荣华,再到以后的理事长,一棒接一棒,棒棒都要强。
所谓九九归一,就是指精神,所谓见人见物见思想。我们到底应当传承、弘扬什么?
我认为,应当是崇高精神的传承、弘扬;价值追求的执着、坚守;公益理念的传扬、树立。
我想把这概括为:“水”、“善”、“家”三个字。
水——最近,65届校友秦绍德新著《大学如水》出版了,核心精神是“深水静流”。这与叶校长所喜欢、推崇的一脉相承、高度一致。叶校长八个子女名字中都含水。从“掬水留香”到“大学如水”,与其说是巧合,我更认为是传承。仁者爱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无求、虽无形而有力。
上中,有水的传承。
善——叶校长夫妇及子女的捐赠善行善举,与人为善(叶校长对文革中反对过他、批斗过他的人,都有包容之心、大爱之心),知行合一,堪称道德楷模。我从事公益事业的这几年,特别是在筹备“叶克平教育基金”的过程中,我悟了这几句:与善同行,其行久远、其梦必美、其寿也长。
上中,有善的传承。
家——家风、家教和家国情怀。从感情真挚、意境深远的《掬水留香》中看到,八个子女都成才、事业有成,而第三代十分优秀,或毕业、就读于哈佛、斯坦福、北大、清华、复旦、交大……不是个案,而是批量,就必然有规律可循。这就是好的家风家教家训发挥了作用。《掬水留香》扉页上写明:谨将此书献给我们的父亲母亲和我们的子孙。这是将严格家规、清正家风传给后代啊!
我听到有的领导干部说:子女是我们面对世界时的“软肋”。怎样让他们结善友、行善事、找准人生航向?叶校长及子女为我们提供了榜样。“基金”传到了第三棒,我相信会传下去,因为他们给子女留下的不是财富,而是精神,这是立身处事之本。
当年林则徐曾留给儿子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将毕生积蓄捐给基金会,致力于育人的慈善事业,这是给子孙留下了一座精神金矿。这是老校长家的传承。
有一些在重要岗位上工作的校友建议,要大力传承上中优良的“三风”即学风、教风和校风。例如:上中情、意教育传统、创新教育传统,鼓励将静的知识与活的智慧相结合等。应当收集、成书,加以传承。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造就高质量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知是基础,情是关键,意是保障,行是归宿。情和意的教育,上中有很好的经验和传统。情是指情感、情绪、情操,情是德的基础,要以情育人,叶校长就是践行以爱育人。意,包含意志、毅力、自制、自警、自励,是成大事所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终身有益。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重一时的升学率。
校友们还建议,要注重校园景观文化建设,为有杰出贡献的人物塑像立碑(比如复旦大学有陈望道、谢希德、颜福庆塑像),我们市教育基金会已委托市油雕院老院长为叶校长塑像,将来捐给上中。
凡有利于上中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我们愿出钱、出力、出面、站台。
各位校友:
基金会是个平台,他让校友回报母校、表达一份感激;激励今人,树立一个感恩榜样;薪火相传,饮水思源,给自己留一份释怀、念想。
请相信,得到资助的同学会把我们给予他们的支持和力量化为今后学习、工作中的巨大动力。有朝一日当他们取得成就时,定当实践与善同行、报效祖国的庄严承诺,告慰老校长。
感恩上中、感恩叶校长、感谢校友、感谢家属、感谢领导和来宾。让我们一道,与善同行、逐梦中华!
祝各位健康、幸福、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