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华:一面观察上海的镜子

《上海六千年》序

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说毛主席来上海时问随行人员,既然有上海,那么有没有下海?可惜当时没人说得清楚。其实上海之名起源于吴淞江的支流上海浦,那时附近也有一条河叫下海浦,但它后来因河道淤积被填没了,至今在提篮桥还有一座下海庙。

几年前曾看到一个电视节目在介绍上海时说,在100多年前上海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这就在上海市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因此我早就想读到一本全面介绍上海历史的普及读物,并推荐给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令人高兴的是,今天我终于看到了这样的书。它就是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上海通志馆承编、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撰写的《上海六千年》。

历史是镜子,是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上海六千年》分为《远古文明》《千年之城》《百年梦想》3册,讲上海发展的“三部曲”:上海文明的起源,即上海6000年的人类生活史;上海城市的形成,即上海1000年的城市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的成就和未来愿景,即到21世纪中叶近100年的上海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史。这是一部以地方志为基础、以历史史实为支撑的上海发展史普及读本,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的功能,讲述6000年历史长河里发生在6000平方千米地域上的“上海故事”。这是一部地方志的探索性成果,以青少年为主要阅读对象,通俗地讲述上海发展历史文化,既增强青少年对上海城市发展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又在青少年中普及地方志知识。这在全国也是一项开创性工作。

这本书写得好,首先是史料翔实。书中根据大量考古和地方志资料,介绍很久以前上海附近是个古老的陆块,有悠长的史前文明。在距今5亿年前的“震旦纪”时,它已和浙江、福建一起成为陆地。那时中国陆地面积很小,除江南古陆外,只有山东、陕西、安徽和湖北一部分是陆地,其他地区还泡在海里。

6000年前,一队属马家浜文化的人群来到上海青浦崧泽地区,打井种稻,打猎捕鱼,生儿育女,留下一块能容纳思想的头盖骨,留下一把炭化的稻谷和几口清澈的水井,讲述上海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故事。

其次,这本书写得生动形象。书中写到,600年前,吴淞江出口淤塞,水患严重,危及百姓生命,有两位官员在考察汛情治水时翻船遇难。户部尚书夏原吉受命治理河道,他率领民众将吴淞江支流大黄浦和范家浜打通,挖深拓宽,上接泖湖、太湖之水,形成“阔二里许”的河床,让吴淞江入海口改道,解决水患问题。此后,黄浦江取代吴淞江成为上海第一水上大动脉。黄浦江是历史上最早人工开凿疏浚的河道之一,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书中还写到,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被封于上海一带,使上海有了“申”的别称;元末明初,松江乌泥泾(上海徐汇区华泾镇)的黄道婆带头种棉花,推广先进纺织技术,使上海县成为手工棉纺织中心,赢得“衣被天下”的美誉;2005年,一位食品公司员工的母亲发现,女儿常将公司的餐巾纸和马甲袋拿回家,劝说无效,她就给这家公司董事长写信,“揭发”女儿的不当行为。她说,公司的东西不能拿。将公司的餐巾纸、马甲袋拿回家,她担心长此以往,哪天会出事……这位母亲从小事上悟出“哪天会出事”,恪守诚信,防微杜渐,见识深远,让人深受感动。这些都是书里讲的故事。

再次,书中穿插了许多富有历史知识的插图,对照文字读起来更通俗易懂。

这部地方志普及读本,对上海“海派文化”的形成也作了形象讲述。上海靠江临海,人员流动频繁。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基础;百余年前开辟通商口岸,大量外国人涌入,引入先进的西方技术和文化;中国共产党在此诞生,有红色基因。江南文化、外省文化、西方文化和红色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体现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区别于中国其他地域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风格。

所以,这是一部史实性与时代性兼具、古今贯通的读物,对上海6000年的历史进行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史料丰富、言之有据、新证众多、图文并茂,城市演进脉络清晰,既有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又反映了上海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少年和市民的情感认同。这是一部让青少年了解上海的好书,也是一面让市民观察了解上海的镜子。

此为序。

上海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

王荣华









发布:admin

发布时间:2019-05-31 11:45

沪ICP备1604867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1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