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来到久隆模范中学,看到这个熟悉的地方有了一些新颜新貌,但久隆特有的精气神仍在,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扬。置身于久隆模范中学,总有一种气氛,有一种感染,有一种力量,使我们深受教育。久隆有一种特殊的基因、情怀、坚守,令人感动,催人向上。
久隆模范中学是徐匡迪同志力排异议、发起创立的公办区属重点免费中学,创立于2001年。当时,时任上海市长徐匡迪倡议在原闸北、劳动人民集中居住地办一所免费中学,为品学兼优但家庭一时还处于困难的同学提供学习机会和帮助,得到了上海市教委和原闸北人民政府的支持。匡迪夫妇和家人几十年如一日关心久隆中学,还在中国工程院亲自接待参加“红色之旅”的久隆学子。匡迪同志还捐出个人的院士津贴和100万元光华科技成就奖奖金,支持久隆中学的办学发展。
我们基金会与久隆中学也有着深厚的情谊和交往。2002年,应匡迪夫妇的倡议和感召,基金会出资1000万元,在久隆模范中学设立了自强奖励基金,用于鼓励广大教师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多作贡献,激励贫困家庭的学生自尊、自信、自强,努力学习,做模范公民。后来,又陆续资助增设了“红色之旅”“上海六千年”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
今天,基金会发挥枢纽组织的桥梁、纽带和平台作用,牵手叶克平教育基金和久隆模范中学,促成了又一次善的传递、爱的传递。
在座的捐赠方是叶克平校长的子女和孙辈。叶校长是上海中学的老校长,更是基础教育界的一面旗帜,一位榜样。他1927年参加革命,一辈子在学校教书育人。叶校长的头上没有炫目的光环,一辈子也没有得到很高很多的荣誉,但是却令人尊敬,受人爱戴,即使逝世20多年,依然还有很多人怀念他,感谢他。在上中的校园里,有一尊他的铜像,铜像下镌刻着叶校长的一句话:“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育。”2000年5月,叶校长逝世前3个月,他将毕生积蓄1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上海中学,设立了上海中学叶克平奖学金。此后,叶克平夫人及子女持续捐赠,最终使捐赠金额达到了100万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发挥奖学金的社会公益效益,更好实现叶克平老校长捐资助教的遗愿,2014年,经上海中学和叶校长家属同意,“上海中学叶克平奖学金”转为“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叶克平教育基金”。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叶克平校长教育理念和家教家风的熏陶下,叶家三代再行善举,拿出近百万的个人积蓄,捐赠给叶克平教育基金,基金规模进一步扩大,并且,基金用途也在进一步拓展,更多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得到实打实的帮助。叶克平校长一生践行的“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育”的育人理念,也得以播撒向更广阔的教育天地。今天,我们不仅见证了一次善的传递、爱的传递,更是见证了一次教育初心和使命的传递,接受了一次思想的熏陶、精神的引领和教育的洗礼。我想到在基础教育界还有一面旗帜、一位榜样,她就是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她说,“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于漪老师对教育使命的认识、对学生的爱和重视,与叶克平校长无疑是相通的。
我也是从学生过来的,而今已是古稀之年。人生有三种情结,家乡情结、父母情结、母校情结。还记得在上海中学校庆150年前夕,我收到66届校友李源潮同志的亲笔信。信中说:“母校的教育,给我们这代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染上了向真、向上、向善、向美的底色。”“我们在这个校园里共同生活、学习、体验、思考、争辩,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人生中最基本的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集体——那是真诚的、纯净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最后,他对学校提出希望,“希望她还能保持那些最独特、最让学生受益的传统;希望她是一个教会做人和净化心灵的地方。”
无论是上中还是久隆,学校都是我们学子的共同故乡。
我想对久隆学子们提几点希望:
希望久隆学子与“善”同行,不忘“得诸社会、还诸社会”。
“得诸社会、还诸社会”这几个字,我的理解就是感知、感谢、感悟、感恩,就是不要“忘记初心”,不卑于一时困窘,不羞于得到帮助,也不忘点滴之恩。你们身边有很多很好的榜样。你们的老师中就有考取了重点大学但毅然回到母校执教,报答国家和学校栽培之恩的范例;你们的学长中,也有本不愿意报考医学院校,觉得太苦、太累、太多知识点要背,但是心中铭记要还诸社会,因此义无反顾报考医学专业,立志将来救死扶伤的榜样。“得诸社会,还诸社会”不仅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段实践之旅,是“知”与“行”的高度统一,是理念与行动的高度融合。
希望久隆学子与阅读为伴,建立起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稳定坐标系
当今世界,充满了浮躁与喧嚣。现在几乎人人都有手机,手机也占据了几乎每个人的生活。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在闲暇时间,打开抖音、快手刷一刷,而且是刷得停不下来。也正因为此,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在当下有着更具现实意义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阅读是认识世界的第一块基石。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沉下心来,在校园这个舒适、安静的环境里,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掌握阅读的方式方法,多读一些经典,多思考一些问题,多学一点哲学,少一些人云亦云的附和,也少一些亦步亦趋的盲从,真正成为一个有知识、有主见、有定力、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秀学生。希望久隆学子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向。
最后想说的是,最重要的人格力量是爱国主义,最刻骨铭心的情感是爱国情怀。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情怀和崇高追求,造就了中华民族胸怀天下、心系家国的独有精神气韵。
今天讲爱国,怎样做个爱国主义者,我想援引吴建民大使留给青年的几句话,第一,中国看世界,也要世界看中国,这样才能看清天下大势,谋求世界共同利益和人类长远发展;第二,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和睿智,我们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第三,维护国家利益,需要硬实力,同样需要软实力,而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最重要的软实力;第四,青年要学会交流,成功事业要谦虚、要淡定、要理性,不光会说硬话、狠话、绝话,也要会交流。
今年将要迎来党的二十大召开。时代在召唤着我们,我们的国家正在向第二个百年的目标奋斗迈进。同学们,今天你们努力学习,明天你们将成为建设我们国家的主力军、生力军。相信在座的同学们,怀感恩之心,立报国之志,刻苦向学,励志成才,将来一定会出人才,一定会做出杰出的贡献。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
理事长 王荣华
2021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