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思想面对新时代,已经有很多不适应了,我们要创造性地转化、创新型地发展,从当中吸收有益的元素、有益的思想,作为深层的思想依据。
我想从我自己本身来讲,我自己对教育教学的一些认识,并不是脑子里固有的或者是空穴来风,更不是从哪些经典的教育著作中搬运、抄袭的,而是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研究我的教育对象——学生的时候、在研究课程教材对象的时候,我发现了许多问题,碰到了很多挑战,也面临着很多困惑。
因此我就按照我们新中国教育的特色,从今天来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上海杨浦的一些做法,不断地反复对照、认真思考,并把国外的很多有关的经验拿来对照,就有了许多的认识和看法,逐步形成了对教育的一些认识。
我在想,我们今天的区域实践转化,恐怕并不是用我的一些现成的认识观点,而是要面对当前的教育现实、当前的教育挑战,我们应该怎么思考,应该怎么寻求破解难题的方法途径。
我们现在的孩子、家长、老师经常焦虑。在今年六七月份时,《解放日报》记者采访了我三次,谈到了美育的问题。其实美育是不功利的,美育是和谐、美育是欣赏。我们有的时候不会欣赏孩子,他成长过程当中有他的内心需求,我们往往以成人的要求,乃至用自己过去的习惯思维来要求孩子。
我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视美育的,因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是真善美的事业,美育是促进德育成长、促进审美教育的一种鉴赏创造,它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的。
其实我有这个想法,是在60年代。我在教高中的时候,因为我没有机会去教最优秀的学生,但我有个心愿,要把不是最优秀的学生或者是中等的学生、中上的学生教得优秀。
他们在学数学、物理的时候很困难,往往面对抽象的概念。我跟学生接触比较多、做了朋友,我就想,我是教语文的,理科是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我能不能在形象思维上下点功夫?我教的是语言文字,是天地人,语言美、韵律美,这里头的人更美,我想用很多的意象熏陶、感染孩子。
学生上一节是数学课,我来教的下一节是语文课,原来脑子的劳动非常吃力,是抽象思维。到我这里,就是欣赏,是遨游在语言美的环境中。我就要帮他们换频道,原来是逻辑的频道,到我这里就是形象思维的频道,这样孩子就很快乐了。因此我就想,如果我这堂课上下来是师生共同写的这么美的一篇散文,那孩子就很开心。
所以我对美育的很多认识是有几十年的。如果两节课语文上完,学生讲:“哎哟,真开心啊,是艺术享受啊!”这就是对我作为教师的最高的奖赏。
所以我在想,我这种思想的形成,就是解决学生的内心世界诉求,破除他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再比如说,在上世纪90年代书店里卖的书,最多的就是《一课一练》。因此在一次市委召开的座谈会中,我就讲,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机械操练是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我在《人民日报》写的文章是《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当时争议很大,我也受到很大的压力,但我觉得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绝对不是分,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是不行的。
因此我就提出我们的教育要立民族精神之根、树爱国主义之魂,所以我的一些想法不是我自己的主观的臆断,空穴来风,它是现实攻坚克难的需要。
我很清楚,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文盲半文盲充斥是没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的,我就有这样一个信念,教育要彰显孩子的优良品性。教育要做什么?要为新中国培养我们的后代,因此我们才要德智融合。
我们上课是不能失魂落魄的,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懂得做人的准则,立德树人立什么?立大德,立公德,育我们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将我的思想创造性地的转化,一定要有中国立场、世界视野、时代命题。思想是不能凝固的、认识是不能固化的,如果凝固了固化了,用这样的思想,怎么能够从事鲜活的育人事业呢?
所以我一直是以学习为重,一定要学习,不仅是要了解国情、了解教情、了解区情,而且要不断反省。学习不是空对空,是照镜子。我的哪些认知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哪些事我认识得还不到位、很浅薄的,就需要我提升。还有就是要突围,什么叫突围?是超越自己,突破习惯性的思维、习惯性的做法,因为现实的社会、现实的教学任务比纸上写的、教材上的不知要复杂多少、丰富多少。因此,我们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