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下午,理事长王荣华带领基金会党员干部先后参观考察了新落成的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档案馆新馆。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楼巍、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洪民荣全程陪同参观。
参观学习的第一站是上海图书馆东馆。
楼巍书记首先带领大家参观了时尚而充满现代科技气息的上图东馆“一大馆四小馆”,这些场馆每年可满足200余场讲座、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的文化需求。楼书记还演示了智能化图书阅览功能。他介绍道:这里的借阅、展陈、活动和全媒体服务无边界融合的模式均为图书馆界的首创。参观过程中,大家也被主题阅读服务空间以及智慧文创区和散布在各楼层的团队研讨室、终身学习室、阅读静音舱深深地吸引,真切感受到了这座可阅读的建筑有温度,传递了“阅人、阅城、阅世界”“读文、读艺、读科技”的阅读意境。
随后,大家跟随洪民荣主任参观了位于六楼的上海通志展示馆地情体验厅,里面陈设着展览“上海城市品格养成记”还一同考察地情阅览厅的馆藏陈列。理事长王荣华说,上海通志展示馆是展示上海地方志的一面窗口,借助多种形式的地情展览、活动,通志馆让地方志活起来了。展览内容贴合时代,馆藏志书存史育人,可让更多人了解、热爱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洪民荣主任感谢我会对地方志工作给予的支持。他指出,上海通志馆出版的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举办的中小学生暑期阅读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教育基金会的关心。希望今后与基金会加强合作,让地方志从书架上走进课堂,走进生活。
当基金会的同志们看到陈列柜里摆放着由我会资助出版的上海地情系列丛书、《上海城市品格》等书籍,以及由王荣华理事长担任编委会主任编写的《教育志》,感到格外兴奋。
在上图东馆的参观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大家意犹未尽,收获满满。基金会党员干部为上海图书馆坚持“开门办图书馆”,着眼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丰富市民精神世界、展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风范神韵而深感自豪,大家表示,有时间会经常来这里呼吸书海森林气息。
参观考察的第二站是上海档案馆新馆。
该馆位于浦东新区白杨路,于2021年6月9日面向公众开放。据介绍,档案馆内储存保管着460余万卷(件)珍贵档案。这座以“史册智库”为设计理念的新馆建筑,按功能分区建设17层库房大楼(北楼)、4层业务技术用房(东楼)和5层公共服务区域(南楼),构成“C”型环绕式布局。
在档案馆郑泽青副馆长陪同下,基金会一行首先观看了档案馆宣传片,随后来到“城市记忆时光珍藏——上海市档案馆藏珍档陈列室”。郑副馆长对珍贵藏品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吸引了每一位考察团成员,大家驻足停留,细细品阅,感觉映入眼帘的每一件藏品都弥足珍贵,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 作为馆藏历史资料保存最为丰富的馆藏珍档,其中就有最早版的《共产党宣言》等。
最后,大家参观学习了“书信家国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三角档案联展”。在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指导下,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档案局和档案馆联合主办了联展。展览以“见人见事见精神”的展示理念,选取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李大钊、瞿秋白等革命先烈,以及钱学森、吕其明、黄宝妹、于漪、王伟、邹碧华、王继才、钟扬等新中国各个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典型代表,通过一封封家书、一帧帧照片、一页页日记展现理想的力量……
党员干部们纷纷表示,展览既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与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奋发图强的壮阔图景,又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将对家人的情感升华为对人民、国家的大爱担当,把家庭命运融入到国家和民族命运之中的家国情怀,具有深刻而生动的教育意义。
通过一个下午的学习考察,全体党员干部一致认为收获颇丰,如同享受了精神大餐,并深受教育、启迪思考,汲取了力量,今后将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勤勉务实,踔厉奋发,勇当“头雁”,以优异成绩庆祝基金会成立30周年,为教育公益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